朱虹 楊文:帝師元老朱軾
來源: 新華社 | 日期: 2025年09月16日 | 制作: 江南小編 | 新聞熱線: 0791-86849110
在清代康乾盛世的政治星空中,朱軾如同一顆璀璨的恒星,以其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卓越政績和崇高品德,成為三代帝王倚重的股肱之臣。這位出身江西高安農(nóng)家的名臣,用一生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從政理念,其“木柜筑塘”的工程智慧、“教成堯舜”的教育思想和“四盤二碗”的清廉作風,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思想光芒。

朱軾像
寒門崛起的仕途歷程
朱軾(1665-1736年),字若瞻,號可亭,生于江西高安縣艮下村(今高安市村前鎮(zhèn))一個清貧農(nóng)家。自幼聰慧好學的他被族中長老譽為“千里駒”,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十九歲的朱軾考中進士,開啟了他長達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從湖北潛江知縣到文華殿大學士,朱軾的仕途軌跡展現(xiàn)了一名普通百姓通過科舉制度進入官僚體系并逐步晉升至宰輔重臣的不凡道路。

滄曲書舍朱軾畫像
在康熙朝的二十余年間,朱軾從地方干部做起,歷任潛江知縣、陜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等職,最終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擢升左都御史,進入中央決策層。在潛江任上,他推行“圣諭十六條”鄉(xiāng)語訓解,每月朔望宣講四鄉(xiāng),以教化改良民風。擔任陜西學政期間,他整頓學風,刊印典籍,為西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任浙江巡撫后,朱軾迎來了仕途的第一個高峰,其主持修建的浙西海塘工程成為他技術創(chuàng)新與民生關懷的生動體現(xiàn)。
雍正即位后,朱軾的政治才華得到充分施展,他歷任吏兵二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要職,成為雍正帝的重要輔政大臣,加太子太保銜,負責皇子、皇孫等皇室成員的教育工作。這一時期,他參與《圣祖實錄》編纂,主持順天鄉(xiāng)試和會試,協(xié)助總理京城附近的水利營田,在雍正推行新政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乾隆登基后,作為帝師的朱軾被賦予協(xié)同總理事務的重任,擔任《世宗實錄》總裁,七十一歲的他繼續(xù)在國家治理中發(fā)光發(fā)熱,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積勞成疾,咳血而逝,獲贈太傅,謚號“文端”,享年七十二歲。

朱軾奏折
經(jīng)世濟民的為政成就
朱軾的政治實踐始終貫穿著經(jīng)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水利、賑災等多個領域都留下了深刻印記。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朱軾出任陜西學政,開始負責地方科舉工作。當時的鄉(xiāng)試有個“潛規(guī)則”,凡是上報考生名冊的省份,都要向負責審核的禮部官員“意思意思”,這筆錢叫“冊費”。可朱軾是個不愿同流合污的官員,他認定“冊費”是毫無根據(jù)的陋規(guī),拒絕交納。辦事官吏對其做法不滿,壓下了考生名冊兩個月后才上報,造成陜西鄉(xiāng)試被耽誤,朱軾因此受到降職處分。但此事不久后真相大白,朝廷對問題官員進行了嚴肅處理,朱軾則官復原職,康熙特旨陜西補試,并對朱軾予以撫慰和嘉獎。后來,在擔任吏部尚書,主持國家科舉考試時,他也不忘堅守公正原則,雍正年間某次會試中,面對國舅等權貴的送禮請托,朱軾連夜帶全部禮單禮品進宮稟告,促成考題重出,最終錄取者“盡為文章錦繡、見解獨特的優(yōu)秀人才”,雍正為此贊賞朱軾“盡撥佳文、摒除弊端”。

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朱軾魚鱗大塘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浙江時,面對海寧、上虞一帶因浮沙地基導致海塘多次崩塌的難題,朱軾經(jīng)過實地勘察,提出了革命性的“木柜法”筑塘方案,用松杉耐水木材制作長丈余、高四尺的木柜,內(nèi)塞碎石橫貼堤基,再以大石筑堤身,附堤另筑坦坡保護堤腳。這一創(chuàng)新設計使海塘堅固耐用,“至今猶存”,徹底免除了濱海百姓的水患之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困擾東南沿海數(shù)百年的海塘潰決問題。

石囤木柜塘
康熙六十年(1721年),山西、陜西遭遇大旱,朱軾奉命前往山西賑災,他多措并舉使災情得以控制,一是嚴懲貪污賑災款項的官吏以正吏治;二是獎勵富戶紳士捐獻糧錢以廣財源;三是組織整治漕河水道并停收米船課稅以暢流通;四是責令地方官設立醫(yī)廠以治病患。事后他又奏請建立社倉備荒、興修水利灌田,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在救災濟民過程中,展現(xiàn)出卓越的組織才能,將民本思想貫穿始終。
為表彰朱軾多年來輔政安民的功績,雍正親賜兩塊御匾與一把御扇。其中一塊御匾題“朝堂良佐”,四字直指朱軾在朝廷中的核心價值;另一塊御匾為雍正五年(1727 年)朱軾母親冷氏八十大壽時所贈,題“淑范崇年”,以賀壽之禮彰顯對朱軾家風的認可。御扇則題有一首詩,首聯(lián)“高岳生良佐”贊其出身寒門卻成棟梁,“興朝重老成”譽其輔君安邦的智慧;頷聯(lián)“南宮持藻鑒,北斗秉權衡”憶其選才公正、決策公允;頸聯(lián)“忠豈惟供職,清能不近名”頌其忠君為民、清廉無名;尾聯(lián)“眷言思共理,為國福蒼生”則表君臣共治、心系百姓的期許。

清雍正御賜朱軾題詩扇面
帝師元老的教育影響
朱軾不僅是治世能臣,更是培育帝王的良師。雍正年間,皇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初入學時,雍正特命朱軾為師。朱軾對皇子要求極嚴,甚至連雍正都覺得過分,勸說道:“教也為王,不教也為王。”朱軾卻正色回答:“教則為堯舜,不教則為桀紂。”這句振聾發(fā)聵的話不僅說服了雍正,更成為中國教育史上關于君主教育重要性的經(jīng)典論述。
乾隆對恩師充滿感激與敬重,將《世宗實錄》總裁的重任交給了朱軾,可惜他即位不久,年逾古稀的朱軾就病倒了。乾隆在朱軾去世前一天還親自前往他家中探望,朱軾給乾隆留下了遺疏,大致說的是:天下萬事的根本在于君主的思想,任用官員和處理財務特別要慎重。君子和小人,區(qū)別只在細小的地方,應當省察他們的思想行為,來決定提拔或貶斥。國家經(jīng)費,本來自然有結余,若將來有臣子提出增加賦稅來為朝廷增加收入,陛下能夠斥退這種不合實際的言論,才是天下百姓的福分。乾隆看后非常悲傷,甚至停了朝會,親自到朱軾家登門祭奠,追贈朱軾為太傅,賜謚號“文端”,為朱軾親書“帝師元老”四字匾額,還將朱軾貢奉進賢良祠,供自己定期去懷念與瞻仰。整個清朝,獲謚文官有四百多人,但僅有177(或178)位得以入祀賢良祠,名垂青史,可見朱軾在乾隆心中的分量。

“帝師元老”牌樓
朱軾的教育理念不僅體現(xiàn)在帝王培育上,更貫穿于他的為官生涯。擔任陜西學政期間,他注重通過典籍傳播教化,在浙江任上刊印頒發(fā)《大戴禮記》《儀禮節(jié)略》《張子全書》《顏氏家訓》等典籍,使“浙江風俗為之一變”。他三主會試,始終以“讀圣賢書而能發(fā)明其義蘊”為選才標準,為朝廷選拔了大批真正有學識的人才。他工于古文,著有《周禮注解》、《周易注解》、《文端公集》、《春秋鈔》、《歷代名臣傳》、《歷代名儒傳》、《儀禮節(jié)要》,在中國文史學術界有很大影響。他重視思想啟蒙、強調(diào)學以致用的教育實踐,對康乾時期的文化繁榮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朱軾全集
清廉傳世的精神遺產(chǎn)
朱軾的一生,是清代官僚體系中清廉正直的典范。他崇儉戒奢,從自己做起,老婆孩子一起過淡泊生活,然后帶動衙門,衣食住行,官員全方位帶頭勤儉,改變官風,進而改變民風。他在主政浙江時曾頒布政令“諭民嫁娶之節(jié),里黨賓蠟(喪宴)燕會,止五簋。”就是說婚嫁宴請只用五樣菜,這種被百姓稱為“朱公席”的簡樸宴席迅速扭轉了當?shù)厣菝绎L氣。
雍正五年(1727年),朱母冷氏八十大壽,雍正特御賜“淑范崇年”九龍燙金壽匾,卻被朱軾以“老家住宅老舊狹窄放不下”為由婉拒。雍正派人暗訪后發(fā)現(xiàn),這位當朝大學士的祖屋竟是“破舊小土磚房且四面透風、家徒四壁”,老母親仍在織布機前勞作。朱軾身居高位卻安于清貧的操守,使其成為雍正勉勵新進貢士的榜樣:“汝輩他日做官,當如張鵬翮、朱軾,方不愧朝廷”。
朱軾的為官品德不僅贏得了帝王的信任,更在民間廣泛流傳。江西高安采茶戲《南瓜記》就是以他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民間藝術作品,講述宰相朱軾回鄉(xiāng)給母親拜壽,依法懲治當?shù)貜姄屆衽膼喊院桶涌v容的貪官污吏,百姓為表感激挑選南瓜為朱母賀壽的故事,可見其清廉形象已深入民心。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聞乾隆曾親自到高安看望朱軾,貴為帝師的朱軾僅以“臘肉、肉皮、粉絲、明筍為四盤,豬腳或凍魚,肉圓子或薯粉圓子為二碗”的家常便飯招待皇帝,這種筵席,一直在高安流傳下來,同樣被稱為“朱公席”,“四盤二碗”的典故成為朱軾清廉簡樸的千古美談。

采茶戲《南瓜記》
從浙西海塘的堅固石堤到“朱公席”的簡樸宴席,從拯救災民的急切身影到教誨皇子的嚴肅面容,朱軾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其“文端”謚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文以載道,端以立身”的高尚品格。這位三朝元老留給后世的,不僅是水利工程的技術遺產(chǎn)和制度建設的政治經(jīng)驗,更是為官清廉、為政以德的精神財富,為今天的從政者提供了一面“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明鏡。

高安朱軾墓
值班編輯:傅藍天
值班審核: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